我国地下式污水厂正在爆发式增长
近日,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沙田污水处理工程一期PPP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为主城区*大纯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也是重庆目前*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据了解,其一期污水厂设计规模10.0万m3/d。污水处理采纳改良型A2O工艺,深度处理采纳“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工艺,消毒工艺采纳“紫外消毒+次氯酸钠”的复合式消毒工艺,污泥处理工艺采纳“离心脱水+预留低温干化”的处理工艺,污泥经低温干化后含水率可降至30%。
(尼普顿管式微滤膜污水处理设备)
该项目收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服务面积约47.2km2,建成后可有效减轻梁滩河及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污染。
该项目双重功能,有效集约利用空间,将形成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地面是休闲公园格局。
目前正在进行地面约8万平方米的景观打造,并建成篮球场、休闲步道等运动场地和设施,可满足周边群众的休闲运动需求。
前不久,武汉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迎来重大节点。
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
2月7日,伴随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浇筑,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五期扩建工程项目地下箱体主体结构封顶,这标志着武汉市水务集团武汉控股公司投资建设的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迎来重大节点。
2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施工现场,塔吊转动、马达轰鸣、运输车辆往复穿梭,现场呈现出只争朝夕拼经济、安全优质抓项目的热火朝天景象。
“我们已完成箱体主体封顶,后续会拆掉脚手架,安装设备,预计今年6月份进行通水调试,春节复工后,大家都干劲十足。”武汉控股建设事业部项目经理陈智说。
据介绍,该项目包括新建10万吨/天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总出水泵房、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深度脱水车间、除磷池及原有厂区建筑物拆除还建等配套设施。
该项目作为武汉市在水务环保领域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将由35万吨/日,提升至45万吨/日,为进一步完善汉阳地区和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污水处理系统、保护区域内湖泊水质、加快水环境修复、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聊到地下污水厂,就不得不提我国地下式污水厂的体量与规模正在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十三五”末,全国已建在建的地下式污水厂近200余座,近2年更是“遍地开花”。
地下式污水厂“遍地开花”
除了重庆市*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还有不少地方也纷纷将污水转接“地下”——
“上海首座‘花园式’全地下污水处理厂,一期已投入使用”
“浙江省*大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广州已建成14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居全国**“
“江苏省处理规模*大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展顺利 ”
“山东首个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BOT项目马上落户济南”
“西北*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正式通水
对于地下式污水厂的推广与应用,一些行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水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锋认为,并不是所有水厂建地下污水处理厂都是合理的,要围绕几个要素进行评估,如果它是正价值的,那就一定要建。
侯锋对于“是否要建设地下污水处理厂”给出了自己的推断标准:是否符合环境友好型、土地节省型和资源回用型的要求。
不难看出,各位大佬一般认为,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区进展实际需求,幸免“盲目”。只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性方案,才能*大限度地发挥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优势。
地下式污水厂是「未来趋势」
运行稳定、节省用地......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进展,不仅可以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还可以实现优良的社会效益(如景观公园和社会友好性),也十分契合我国水务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大方向。
虽然目前占我国总污水处理厂数量比例不足1%,但进展势头可谓是火力全开。
1、运行稳定,受外部环境影响小。
传统污水处理厂受温度影响较大,生物处理单元可能因低温降低运行效果,建筑材料的热胀冷缩也会在气温变化较大时引起管线系统故障。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相对温度比较恒定,更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2、杜绝二次污染,幸免邻避效应。
主要构筑物建在地面以下,通过系统设计,可有效隔绝臭气、噪声等二次污染,幸免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
3、结构紧凑,节省占地。
为减少建设难度和投资成本,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多采纳占地面积较小的工艺,寻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紧凑,占地一般为传统污水处理厂的1/3~1/2。
4、地上空间多用途开发,提升土地资源价值。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地面空间用途广泛,可以建设公园绿地、文体娱乐设施,或科普馆、停车场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综合性提升土地开发利用价值。